近年來影響波蘭最鉅的人物中,除了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之外,華依達導演的辭世最讓我感到失落... 我想,大概和我們曾經有緣成為師生有關。
華依達導演的對社會、對電影的熱忱,從今年(2016)三月波蘭電影協會在華沙為他慶祝90歲大壽,華依達導演的致詞中可以看出:「如果我們能夠合作無間,我們的電影就能夠展現我們的天份、我們的無限可能、以及探討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的議題,也就不需要尋求好萊塢同儕的協助了。」
即使在90歲高齡,華依達導演還是執導了人生第四十部電影"Powidoki"(英譯:Afterimages)。這部電影描述波蘭畫家Władysław Strzemiński在共產時期對抗思想箝制,爭取藝術創作自由的故事,Strzemiński後來成為共產時代維權代表性人物。
電影評論家Tadeusz Sobolewski這麼描寫華依達:
“華依達導演兼具以下特質:行動與沉思、活力與憂鬱。當我告訴他:「導演,您是擁有兩個靈魂,兩種完全不同特質的藝術家。」 - 而華依達不以為然地說:「沒這回事!我只是熱愛電影而已!」”
華依達導演有一句名言:
“Matejko描繪『勝利』(波蘭19世紀愛國畫家,波蘭重要歷史事件畫作多出自Matejko之手),而我必須拍攝『失敗』。”
『鞠躬盡瘁』是華依達一生的寫照。13年前有緣成為華依達導演的學生,從那時候起,我就無時無刻不擔心這麼重要的人物隨時會離開我們,畢竟年紀這麼大,擔負的責任卻如此沈重。82歲時他執導「愛在波蘭戰火時」(Katyń)、89歲執導“Powidoki”,這樣的熱忱在在讓我佩服到五體投地!
正當大家都覺得華依達導演一直都會在我們身邊時,他卻突然離開了!我除了不捨還是不捨,但又覺得導演終於可以好好休息了,而為他感到放鬆...
華依達導演的作品永遠深植波蘭人心中,也深植我心中。有人說『華依達導演是波蘭意象的建築師』,而他的作品,更是完整描繪波蘭近代歷史!
未來,Emilia老師會帶著大家,透過華依達導演的作品,認識波蘭歷史文化背景,讓我們從社會層面、心理層面深度瞭解波蘭。
謝謝您的付出與教導,親愛的華依達導演!
華依達導演(Andrzej Wajda):
電影史上最重要的導演之ㄧ。波蘭電影學校共同創辦人。政治生活活躍,1989-1991年擔任波蘭上議會議員。
他的作品獲得獎項無數:
- 《地下水道》(1957)獲得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
- 《波蘭鐵人》獲得1981年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、基督教評審團獎
- 《應許之地》(1975)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
- 《大理石人》(1977)獲得1978年坎城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
- 《威克的女孩》(1979)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
- 《樂隊指揮》(1980)中男主角Andrzej Seweryn獲得1980年柏林影展最佳男演員銀熊獎
- 《波蘭鐵人》(1981)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
- 《丹頓事件》(1983)獲得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外語片
- 《丹頓事件》(1983)獲得凱薩電影獎最佳導演
- 2000年本人獲得奧斯卡榮譽獎(即終身成就獎)
- 《愛在波蘭戰火時》(2007)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